本想吟诗赠天下,奈何自己没文化

很多年前网络上有一种说法,在分享朋友圈这件事上,学霸发的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而学渣发的则是“卧槽,太好看了吧!”

那个时候,我还认为这是过分夸张在贩卖焦虑,毕竟我几乎没见过身边有人分享一件事的时候是如此文绉绉的。且不说身边是不是都是粗人,开口闭口的口吐芬芳,但也没到身边皆是鲁迅,感慨天气也要用“雪是死掉的雨”那种地步吧。我觉得,只要意思传达到了,别人能够看懂听懂就足够了,至于文笔修辞都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。

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在想表达一件事的的时候,已经很难用一段完整的段落来讲清楚它了。这时候我才意识到,我当初的想法是错的,清晰的思绪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。

最明显的特征就是,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,或者需要整理思绪的时候,注意力就无法集中,甚至主动跳出思考,尝试去放空自己。这个时候,我就只能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,不要分心。

我尝试过去分析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,发现罪魁祸首应该是我毫无节制的刷短视频造成的。

长期沉浸在这种只有十几秒的碎片化信息中,让我习惯了不再投入那么多精力去理解内容,只等着短视频自动喂到嘴边,不给自己思考的机会。久而久之,当大脑需要长时间专注去思考一件事的时候,就开始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症状——就像以前大人们常说的“脑袋不多用用就生锈了”。

更糟糕的情况是,这种快餐化的娱乐方式,让我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不断延长。从闲暇之余就习惯性拿出手机刷一刷,到睡觉时刷视频的时间越来越长,严重影响了我的作息。当睡眠的时间,渐渐从一天8个小时,被压缩到仅剩4、5个小时的时候,大脑一直得不到有效的休息,导致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了。

伴随而来的副作用,就是我开始慢慢失去耐心去面对长内容。面对时长稍长的科普视频时,我总有一种快进甚至跳过它的冲动。阅读长文章更不用说,从一开始的细细品读,到后面越来越耐不住性子,变成眼睛只是快速扫过,大脑还没来得及理解,就已经阅读完毕了,最后也不知道文章到底说了些什么。

不管是为了身体着想,还是为了摆脱这种无法专注思考的状态,接下来都必须要有所改变。

首先,是逐步戒掉无节制刷短视频的习惯。比如休息片刻时不要本能地打开短视频app;坐地铁或公交时尽量减少刷视频的时间,觉得无聊可以改成听歌或使用英语学习app等替代方式。

其次,是恢复规律作息。睡前将手机放在伸手够不到的地方,克服辗转反侧时起床拿手机的冲动,让自己重新回到早睡早起的节奏。

毕竟,身体是思考的本钱。长期的坏习惯对大脑和身体造成的损伤很可能不可逆,在问题变得更糟之前,我必须悬崖勒马,彻底改掉这些陋习,让自己的注意力和思考力重新回到正轨。